为什么吃东西要细嚼慢咽?

腾飞百科 399 0
《医说》中记述说:“食不欲急,急则报脾,法当熟嚼令细。”意思是说,吃饭时要细嚼慢咽,否则就会损伤脾胃。因此,吃饭时讲究细嚼慢咽,不仅是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,也是养生的有效手段。

《医说》中记述说:“食不欲急,急则报脾,法当熟嚼令细。”意思是说,吃饭时要细嚼慢咽,否则就会损伤脾胃。因此,吃饭时讲究细嚼慢咽,不仅是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,也是养生的有效手段。

然而,现代人吃饭的速度越来越快,大多数的食物都没嚼几口就进了肚子,“囫囵吞”成了典型现代人的饮食习惯。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大胃王的比赛,在规定的时间里吃得最多的人获胜,其实这是再糟糕不过的比赛了,得奖的人也许目前还不是脾胃病患者或大胖子,但在不久的将来应该逃不过肥胖症或得脾胃病的命运。虽然“细嚼慢咽”就像“早睡早起”是大家从小就被教导的良好健康习惯,但是也像“早睡早起”一样长期被大家所忽视。细嚼慢咽到底有什么好处呢?

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食物在我们人体的转化过程:当食物进入我们人体之后,从口腔经咀嚼并且加入适量唾液初步处理之后进入胃部,经胃酸的溶解再送入小肠,经胆汁和各种消化酶的分解之后,部分食物呈电解性的液体状态,部分仍是固体状态。其中液体的部分才能渗透进入小肠壁被小肠吸收,固体的部分则流向大肠,在大肠中身体进一步把剩下的液体吸收干净,固体的残渣就成了大便排出体外。

在食物被消化的整个过程中,我们可以发现食物只有转化成液体状态才有机会被人体吸收,固体食物是不容易被身体吸收的。我们所吃的食物大多数是固体的,因此才需要咀嚼将之磨碎,嚼得越碎的食物到了小肠时成为液态的比例就越高。另外身体分泌的消化酶的充分与否,也决定了食物被吸收的比例。而我们许多现代人“囫囵吞”式的饮食习惯,使得大部分食物都还在很大颗粒的状态下就进了肚子,加上生活习惯不好和阻塞的经络使得消化酶的分泌不足,食物没有被充分分解就直接排出体外了。快速的饮食习惯,更使身体分泌消化酶的速度赶不上食物的供应。大多数的食物不是由于颗粒太大,就是由于消化酶的不足,而使食物到达小肠时成为液态的比例非常低。大多数食物仍然是块状的固体,这些固体的食物最终只能被当成大便排出体外。虽然吃了很多的食物,可是吸收到体内的出例很低。

食物的吸收比例是一个容易被许多人忽视的问题,大多数人总以为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被身体所吸收了。事实上是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吸收了,大多数都成了排出去的大便。而食物被吸收的比例会随着咀嚼的结果和吃饭的速度而改变。咀嚼越细消化酶越充分,食物到达小肠时成为液态的比例就越大,被吸收的比例也越高。细嚼慢咽和“囫囵吞”式的吃饭习惯,其食物的吸收比例有可能相差数倍之多。大多数没有被充分咀嚼的食物,只是徒然增加身体消化系统的负担,并且增加大肠中的宿便而巳。

人体需要的营养是那些被吸收的食物,因此食物的吸收比例越高,则吃进去的食物量就越少。那些饭量越来越大的人,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“囫囵吞”式的吃饭习惯,大多数的食物也只是到身体里空跑一遭而巳。身体一直无法吸收到充足的营养,只好不断地提高食欲,增大食量,并且也越来越喜欢高能量的食物。吃是为了健康生活,为了提高生命质量,因此,吃,一定要讲究科学方法。

标签: 标签1 标签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