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风起,蟹脚痒 如何吃蟹有讲究

腾飞百科 410 0
螃蟹虽肉嫩肥美,但中医学认为其味咸、性寒,实属寒凉之物,故脾胃虚寒的患者包括孕妇都不应过多食用。

秋风起,蟹脚痒 如何吃蟹有讲究-第1张图片-腾飞百科

俗语有云“秋风起,蟹脚痒;菊花开,闻蟹来”,意思是说,螃蟹一年四季都能吃,但是秋天是吃蟹最好的季节。中国民间素有“蟹肉上席百味淡”的说法,美食家将吃螃蟹作为“秋天最隆重之事”,就连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也在《雅舍谈吃》里赞美“蟹是美味,人人喜爱,无间南北,不分雅俗”,秋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。在即将蟹肥膏黄的金秋时节,不吃上几只鲜美的螃蟹,就好像端午没吃粽子,中秋忘记月饼一样,让人心里空落落的,总感觉少了些什么。

吃蟹历史悠久流长

与大部分的传统食材相比,中国人吃蟹的历史非常悠久。据史学家推断,早在5000多年前,太湖流域的古人就开始吃蟹,在如今遗址发掘的大量蟹壳残余提供了佐证。《周礼·庖人》篇中首次将“青州之蟹胥”列为御膳,也是文献典籍中关于食蟹最早的记载。魏晋时期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首次提到了“蟹藏法”,《世说新语》中亦载道:“一手持蟹螯,一手持酒,拍浮酒池中,便足了一生。”这是古代文人的快意人生,魏晋以降,吃秋蟹、饮美酒、赏菊花、赋诗篇,就成为历代文人骚客尽显风雅之举。北宋还专门出现了《蟹谱》《蟹经》等食蟹美食丛书,可见中国传统文化食蟹的历史悠久,博物之深。

如何吃蟹有讲究

螃蟹虽肉嫩肥美,但中医学认为其味咸、性寒,实属寒凉之物,故脾胃虚寒的患者包括孕妇都不应过多食用。清代著名长篇小说《红楼梦》中借宝玉之口,赋诗言道:“饕餮王孙应有酒,横行公子却无肠。脐间积冷馋忘忌,指上沾腥洗尚香。”突出了螃蟹的特点“性寒凉”,所以食蟹最好就姜汁、饮黄酒,来制约螃蟹的寒性。但是任何事物往往具有双面性,中医上就利用螃蟹的寒凉之性来达到清热散瘀、消肿解毒的功效。《濒湖集简方》中记载,蟹烧炭存性后研末服用,可治疗湿热黄疸。《唐瑶经验方》中也载生蟹捣烂外敷或干蟹烧灰后加热酒送服可治骨折伤筋。

清代著名医家陆以湉在《冷庐医话》中记载了一个精彩的案例:讲的是一个年轻人新近娶妻后不久全身发痘疹,颜面都肿得很厉害,头肿得很厉害,两手的脉象正常,大家都束手无策,就请来太平县的名医崔默庵。崔神医由于远道而来腹中饥饿,便在病人床前吃饭。病人饥肠辘辘,却又被前面的医生告诫不能吃饭,所以只好用手费力地撑开浮肿的眼皮看崔医生吃,崔神医了解原委后就让家属拿来饭食给病人,结果发现病人不仅脉象正常,吃喝也很香。崔神医思考很久之后,发现他房间内的床铺桌椅新刷的油漆味特别大,突然醒悟病人是对漆气过敏,于是让病人即刻转移房间,并用几斤生蟹捣烂敷遍病人全身。不出两天,病人就痘疹消退痊愈了。

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,螃蟹中含有大量优质蛋白,并富含各种微量元素,可增加淋巴细胞免疫力,促进伤口愈合,抗感染,这些提示术后患者可酌情食用螃蟹。但如伤寒感冒、肝炎患者等,由于机体消化功能减退,不仅不易消化蟹肉,还容易造成其滞留肠胃,引发消化不良、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。另外从中医角度,螃蟹是大寒之物,孕妇食用会妨碍胎儿的生长。同时,螃蟹的胆固醇含量名列前茅,因此“三高”人士及心脑血管患者同样不宜过多食用螃蟹,否则容易加重病情。

吃蟹做到“四清除”

吃螃蟹不但要讲究适宜人群,它的前处理同样重要。前处理包括“四清除”,及蒸煮熟透为原则。吃熟透的鲜活螃蟹无疑是公认的最为安全卫生的吃法。江湖中的淡水蟹往往以动物尸体或腐殖质为食,因此鳃及胃肠道中往往有各类污泥、细菌和寄生虫。因此螃蟹的四大部位——蟹腮、蟹心、蟹胃、蟹肠,不仅无食用价值,更有藏污纳垢之嫌,因此食用之前要谨慎剥除,做到“四清除”。

秋风送爽,在宜人的秋色中与家人来一场久违而圆满的“蟹”逅吧。希望各位根据个人的体质,适当食蟹,既补益身体,又收获健康,也是一桩赏心乐事啊。

标签: 标签1 标签2